在又一輪技術革命來襲之際,不少企業(yè)正面臨著一個戰(zhàn)略性的抉擇:是繼續(xù)依賴公共云的便利,還是回歸私有云的懷抱?隨著AI技術的飛速發(fā)展,這一決策變得更加緊迫。
根據Forrester于2023年進行的基礎架構云調查,大約1300名受訪的企業(yè)云決策者中,有79%表示他們的組織正在實施私有云。此外,IDC預測,包括托管私有云在內的全球專用私有云服務支出將在2024年達到204億美元,并且至少到2027年會翻一番。
另外,IDC數據顯示,到2024年,包括硬件、軟件和支持服務在內的全球企業(yè)私有云基礎設施支出將達到518億美元,并在2027年增長至664億美元。當然,公有云提供商仍是不可小覷的存在。包括三大巨頭AWS、微軟和谷歌在內的公有云預計在2024年將吸金8157億美元。
我們相信,這不僅是一次技術的回歸,更是對成本控制、數據安全和企業(yè)自主權的深刻反思。讓我們一起探索,這股私有云復興的潮流背后,究竟隱藏著哪些不為人知的真相。
1.AI的推動作用
不可否認的是,AI驅動了私有云的重新興起,使其價值遠超過簡單購買硬件并放置在數據中心的行為。事實上,此前由于公有云提供商提供的功能遠遠超過開源私有云系統(tǒng)或當前企業(yè)硬件供應商所能提供的,私有云的受歡迎程度有所下降。
隨著AI工作負載變得越來越普遍和復雜,許多組織正在重新評估其云策略。如今,企業(yè)架構師之間的共識正傾向于采用混合云架構。
推動這一趨勢的一個主要因素是控制與云和AI技術相關的不斷攀升成本的需求日益增加。公有云提供商證明比本地部署更為昂貴,而這一點最終被CIO們意識到,他們發(fā)現CFO上門詢問,對超出原計劃約2.5倍的云資源成本尋求解釋。
這一轉變的關鍵在于諸如Dell APEX和HPE GreenLake(現配備有生成式AI支持)等私有云平臺。實際上,大多數本地系統(tǒng)只需聲明即可進入私有云市場。這種“私有云漂白”現象在云計算的早期階段占據了很大一部分,但隨著市場的成熟已大體消失。不過,它可能會再次出現。
2.錯位的安全感
這些平臺提供了處理AI工作負載所需的計算能力,甚至是GPU,以及必要的靈活性。它們也嚴格控制數據隱私和安全,盡管這種安全性往往是感覺多于實際。在很多情況下,公有云提供商因為在其自身解決方案上投入更多,反而能提供更高級別的安全性。
AI的興起加劇了對數據安全的擔憂,特別是關于企業(yè)私有數據可能意外被納入公共AI模型的風險。再次強調,這種擔憂更多源自感知而非現實,但我經常聽到這樣的顧慮,因此值得探討。我無法設想一個場景,公有云提供商不僅會意外訪問到企業(yè)數據,還會利用這些數據訓練他們的AI模型。這將是一場史詩級的丑聞。盡管如此,許多企業(yè)發(fā)現私有云是一個吸引人的選擇,因為它允許他們在受控環(huán)境中保留所謂的“敏感數據”。
3.挑戰(zhàn)浮現
盡管有其優(yōu)勢,私有云并非沒有挑戰(zhàn)。例如,大規(guī)模AI操作需要專門的硬件,如使用GPU驅動的服務器。這可能成本高昂,并且需要大量的電力和冷卻系統(tǒng),而企業(yè)尚未完全理解這將帶來的新成本。在許多情況下,這比在公有云提供商上運行這些AI負載要復雜得多。
然而,解決方案正在涌現,比如在Equinix等公司提供的共置數據中心內部構建私有云。這些數據中心特別配備了處理這些基礎設施需求的能力,我認為它們是比自己動手搭建更好的選擇。畢竟,我們總有一天需要退出數據中心業(yè)務,將其留給公有云提供商、共置服務提供商和管理服務提供商來提供更佳的解決方案。
那么,私有云對企業(yè)來說是個好選擇嗎?當然,它們一直是架構師考慮的選項之一。它們有其用途,如果成本效益更高,或者能為企業(yè)帶來更多價值,就應當使用它們——無論是否有AI的參與。
我猜測,隨著AI技術和應用的持續(xù)發(fā)展,云戰(zhàn)略的轉變預計將反映出對某些私有云替代方案日益增長的偏好。這一趨勢預示著私有云解決方案有著光明的未來。多虧了AI,我懷疑那些看到其私有云產品興趣減弱的企業(yè)技術供應商現在又有了新的活力。